大數據將傳統監控拒之門外
看天光云影,能測陰晴雨雪,但難逾目力所及;漫步林間,?床蓍L鶯飛,但未能細說花鳥之名……以不同途徑感知自然,以不同的方式感知生活,人類總在追求最真實與最別致的體驗。從感官體驗到心靈溝通需要的是感知,即用心念詮釋器官接收的信號。在自然社會中,人們可以用眼睛和心靈感知世界,但在越來越智能的互聯網時代中,人們無時無刻離不開數據,而這些日常產生的數據不斷被各種系統記錄并分析著,構建起大數據的世界,但在傳統安防與大數據的世界中缺少一座有效的感知橋梁。
在IT和互聯網的世界中,大數據分析呈現出獨特的魅力,但在視頻監控領域卻鮮有成功的案例。究其原因,是由絕大部分視頻監控工作本質所造成的,傳統攝像頭所采集成像的數據為非結構化數據,雖然攝像頭能滿足真實地記錄著周邊發生的一切,但卻無法將這些信息系統地進行有效分析。一個殘酷的事實擺在眼前,大數據將傳統安防監控拒之門外。
感知攝像機+云存儲能否成功敲開大數據的大門
真正實現前端智能化與大數據的應用,需要兩個關鍵條件同時滿足。一是前端攝像機具有智能和感知功能,能實時監控與分析;二是要架構具有高可靠性和高吞吐量的云存儲系統,滿足大數據挖掘分析的需求。目前能同時兼任兩者的企業少之又少。
在智能前端方面,近年來由于芯片端的研發和后端智能分析服務器的成本高居不下,智能前移的趨勢逐漸成為行業發展的方向。平安城市、智能交通、零售、司法等行業用戶迫切希望通過智能分析技術,解決龐大的視頻數據查詢工作。目前國內的智能前端攝像機已經能滿足智能告警的需求,但在特征信息分析方面仍有較大的改善空間。而科達去年推出感知型攝像機便以填補這一空白的姿態面世,“重新定義智能IPC”的堅定決心讓人情不自禁地回想起當年“NVR的終結者”的豪言壯志。而現今,放眼行業,NVR確實已經后者居上,那么感知型攝像機是否如愿呢?
至今推出近半年,行業內對它的理解仍處于概念性的階段,但無論在去年北京安博會上,還是在今年的科達20年巡展上,感知型攝像機都是全場焦點,F場的講解中,感知型攝像機讓筆者眼前一亮的是其精準的智能分析技術、最佳圖片抓拍的功能。安防監控,分秒必爭,往往犯罪都在于瞬間,最佳圖片抓拍功能并不需要人工的操作,攝像機智能根據目標人物的運動軌跡抓拍最佳效果,確實能節省大量人力。
人類大腦能在短時間內讀懂視頻,但對于機器而言,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。而感知型攝像機運用強大的計算能力,實時讀懂視頻信息量,并通過后臺的云計算和大數據分析,讓攝像機擁有像人類大腦般洞察著世界的能力。
幾年前,這也許是某部科幻片中的場景,而今天中國安防監控廠商科達做到了,成功運用感知攝像機敲開了大數據的大門。但讓人不容忽視的是,這些結構化的數據與視頻內容、圖片等半結構化數據都會讓后端存儲更加吃力。一方面,對于傳統IPSAN存儲而言,如果同時有多人共同調取同一段錄像的話,一臺磁陣將無法吃得消這項工作。加上視頻數據的活躍性提升,對存儲建設的可靠性和吞吐量提出更高的要求,IPSAN存儲的硬盤損壞修復時間過長,針對海量存儲和高頻度地讀取也顯得力不從心,會對感知型攝像機的正常運用造成較大的影響。另一方面,傳統IPSAN在維護上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,其RAID重構時間漫長是遭業內詬病的主要原因。
大數據時代,行業迫切需要一種高可靠、海量吞吐的云存儲來解決這一難題。在科達巡展活動中,科達推出“三臺設備即可成云”的云存儲方案,以杜絕單點故障、數據即刻恢復、高吞吐量存取、高速檢索、海量存儲、無縫擴展等六大特點引起著全場的關注。
基于云存儲方案造價成本及對信息安全的因素,許多從業人員會對云存儲的方案表示存疑,但云存儲支持壞盤超過50%,系統仍能正常運作的優勢不能不讓人“又恨又愛”。但相信隨著云存儲本身附帶龐大的空閑運算資源逐步被開發,如被云計算虛擬化成服務器,讓云存儲不僅僅再是存儲,也將能提供智能分析等功能,必然能引起云存儲技術發展進入新的階段。云存儲帶來的隱性成本下降和超額價值是不能否認的,再者安全性問題上,大部分“云”事故是由于人為因素導致,產品的安全性能與日俱增之外,用戶在內部管理也應加強規范性,才能避免事故的發生。
智能、云、大數據是安防行業近年來的熱門技術,三者既相互獨立,又可相互聯動。在可以預見的視頻監控未來中,必然是前端智能化,后端云化,朝著大數據的方向不斷進發。在科達巡展活動中,感知、云、大數據成為科達核心的產品架構,可見其在未來的智能生態系統中早早地扎下了深深的根。